土壤好不好,測一測很重要。2022年,國務院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計劃在4年內完成對我國土壤的全面“體檢”。
全國土壤普查查什么?采集回來的樣品是如何變成土壤資源數據的呢?內業測試化驗與外業調查工作如何進行銜接?寶貴的普查數據將怎么保存和應用呢?
11月2日,“全國土壤普查超級會客廳——探秘土壤檢測”直播活動在京舉行。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土壤普查辦”)相關負責人、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專家及一線工作人員就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下簡稱“土壤三普”)內業測試化驗、全程質量控制等重點工作進行了詳細介紹。
全國土壤普查查什么?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大量廢棄物排放直接或間接影響農用地土壤質量;土壤生物多樣性下降、土傳病害加劇,制約土壤多功能發揮。” 在“全國土壤普查超級會客廳”第一期直播活動中,全國土壤普查辦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為全面掌握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土壤性狀、協調發揮土壤的生產、環保、生態等功能,需開展全國土壤普查。
那么,土壤普查都查些什么呢?
“此次普查對象是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點調查與食物生產相關的土地,未利用地重點調查與可開墾耕地資源相關的土地,如鹽堿地等。”全國土壤普查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陳章全在直播活動中介紹。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官網了解到,根據《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此次土壤普查內容包括土壤性狀普查、土壤類型普查、土壤立地條件普查、土壤利用情況普查、土壤數據庫和土壤樣品庫構建、土壤質量狀況分析、普查成果匯交匯總等。
“目的在于查清不同生態條件、不同利用類型土壤質量及其退化與障礙狀況,摸清特色農產品產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備資源土壤質量、典型區域土壤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全面查清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陳章全繼續補充。
以土壤性狀普查為例,就是要通過土壤樣品采集和測試,普查土壤顏色、質地、有機質、酸堿度、養分情況、重金屬等土壤物理、化學指標,以及滿足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微量元素;在典型區域普查植物根系、動物活動、微生物數量、類型、分布等土壤生物學指標。
全國土壤家底怎么查?
土壤普查的工作量如此巨大,具體怎么查呢?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統一安排,土壤三普工作步驟具體包括8項:構建工作平臺、制作工作底圖、布設采樣樣點、外業調查采樣、內業測試化驗、數據整理分析、質量控制校核、成果匯交匯總等。
“外業調查采樣和內業測試化驗是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即野外作業和室內作業。”陳章全介紹,外業調查采樣和內業測試化驗由各省(區、市)共同組織實施,主要以縣為單位組織專門隊伍到野外定點取樣,編碼后送專業機構進行測試化驗。
“在‘土壤三普’工作中,外業調查采樣是最基礎的關鍵環節。通常來說,一個點的土壤性狀可以代表類似的一片區域,我們通過挖掘點位土壤剖面、采集點位土壤樣品的辦法,可以了解土壤空間變化規律,實現以點帶面,進而支撐土壤資源管理。”陳章全表示,外業調查采樣是決定普查成果科學性、準確性的核心。
據介紹,土壤三普外業調查充分利用了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移動互聯等現代技術,構建了多層級的現場實操、在線技術指導和質控體系,可實現對每一個采樣點位的實時技術支撐、過程跟蹤和質量控制。
“國家級土壤普查工作平臺系統讓土壤三普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在平臺上可進行全流程的調度、控制與管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研究員余強毅說道,土壤普查采樣點不僅有“身份證”,還有“行程碼”,他現場詳細展示了土壤三普調查采樣、樣品流轉和質量控制APP。
“9月開始了大規模的土壤普查工作,已對88個試點縣實施了外業調查,采樣樣點將近9萬個,基本已完成了90%;大約需采集樣品20萬個,目前已完成了14萬。”陳章全介紹了土壤三普的工作進展,他表示,當前,全國土壤普查已開始從外業調查階段轉為內業測試化驗階段,已有22個省進入內業化驗環節,有5000多個樣品已化驗結束,數據結果已出。
當前,全國土壤普查外業調查工作正有序推進,各地已經采集到了不少土壤樣品。接下來,這些取自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的大量土壤樣品將進行測試化驗,獲取進一步的理化數據。
內業測試化驗是土壤三普核心環節之一
“內業測試化驗是土壤三普數據的重要來源,是形成普查成果的重要依據。”全國土壤普查辦副主任、內業工作組組長、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主任謝建華介紹,土壤三普是距離二普43年后,我國開展的又一次土壤的“全面體檢”,當前,土壤三普內業測試化驗工作進入關鍵時期,信息化平臺建設有序推進,普查各項工作正向預期目標前進。
謝建華表示,內業測試化驗要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現代化驗分析技術為基礎,規范確定土壤三普統一的樣品制備和測試化驗方法。其中,重金屬指標的測試方法與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相銜接一致。開展標準化前處理,進行土壤樣品的物理、化學等指標批量化測試。充分銜接已有專項調查數據,相同點位已有化驗結果滿足土壤三普要求的,不再重復測試相應指標。選擇典型區域,利用土壤蚯蚓、線蟲等動物形態學鑒定方法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等,進行土壤生物指標測試。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副組長、內業技術組組長、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總農藝師馬常寶從四個方面介紹了內業測試化驗的重點工作,對內業測試化驗三級質量控制進行了詳細解讀。
“由檢測實驗室對土壤樣品有機質、酸堿度、水溶性鹽等多項理化指標進行測試化驗,并出具檢測報告,為后期開展土壤質量狀況和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分析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馬常寶介紹,樣品應由調查采樣隊指定專人負責流轉,并由實驗室指定專人負責樣品接收。
“全程質量控制對土壤三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要通過技術規程規范完善與宣貫、嚴格作業人員資質要求、加強專家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平臺全程管控、落實分級監督抽查等五大環節,切實把好土壤三普質量關。”陳章全如是說,普查即將進入內業測試化驗階段,以完善與校核補充土壤類型為基礎,以土壤理化性狀普查為重點,更新和完善土壤基礎數據,構建土壤數據庫和樣品庫,開展數據整理審核、分析和成果匯總等工作。